结合“十五五”时期国家战略导向与地方实践经验,现提出以下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:
一、强化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,明确差异化发展路径
1.制定特色产业专项规划
以省级或市级为单位,出台特色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文件,明确“一县一业”“一镇一品”差异化定位。例如,浙江山区26县通过“红绿金”融合模式,将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结合,打造“丽水山耕”等区域品牌,形成三产融合标杆。建议建立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县域资源诊断,挖掘产业公地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
2.优化区域协同机制
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协作,如长三角展会经济圈通过错位排期、资源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。河北省通过“百园百校万企”行动促进京津科技成果入冀,可推广至县域产业协同。
二、深化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
1.构建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
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设立专项科研基金,支持核心种源、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攻关。例如,黑龙江青冈县通过玉米加工标准化示范区提升附加值,西藏依托清洁能源发展低成本算力经济,均体现了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。建议推广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吸引企业、高校联合攻关。
2.推进产业数字化与绿色化
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,如河北搭建“共享智造”平台整合闲置产能,佛山通过“工改工”重塑产业空间。同时,推广“零碳展会”等模式,将绿色认证纳入政策补贴范围。
三、延伸产业链条,构建融合生态
1.打造全产业链增值体系
借鉴徐冠巨代表的建议,推动“农业产业链”向“科技+生产+加工+流通+品牌”融合升级,通过冷链物流、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。例如,新疆青河县依托口岸经济延伸矿产业链,河南睢县制鞋业形成年产值300亿元的集群。
2.培育“链主”企业与产业生态圈
选择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作为“链主”,带动上下游协同。河北通过“领跑者”企业开放实验室、检验检测平台,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生态。佛山“2+2+4”产业集群模式(装备制造、泛家居等万亿集群)可推广至县域特色产业规划。
四、创新品牌与市场推广策略
1.强化区域公共品牌建设
西藏“雪莲花”高原炊具、浙江“丽水山耕”等案例显示,品牌化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。建议通过标准化生产、质量追溯体系夯实品牌根基,并利用数字技术精准分析消费需求,开展事件营销与新媒体传播。
2.拓展国际国内双循环市场
鼓励本土展会“出海”,在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设立分会场,并为企业提供境外参展补贴。上海通过培育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主题展加速技术转化,可复制至县域特色产业。
五、完善要素保障与政策支持
1.优化土地与资金配置
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,保障产业融合用地需求。佛山村级工业园改造释放2.48万亩产业用地,引入宝能、华发等龙头企业,为县域提供“腾笼换鸟”经验。
2.培育复合型人才与新型主体
建立“科技特派团”服务机制,支持职业农民、农创客等乡土人才培育。河北通过“科教产教融合”共建现代产业学院,浙江山区引入青年返乡创业政策,均值得借鉴。
3.完善利益联结机制
推广股份合作、订单农业等模式,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。西藏通过牦牛骨瓷器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牧民增收,河南睢县制鞋业形成联农带农机制,均体现了利益共享的重要性。
六、强化试点示范与动态评估
1.设立国家级特色产业示范区
遴选基础较好的县域(如西藏普玛江塘乡、浙江景宁畲乡),打造融合创新样板,形成可复制的政策工具包。
2.建立动态监测与考核体系
通过“两图两表”(产业链全景图、短板突破表)量化目标,定期评估产业融合成效,优化政策工具箱。
“十五五”时期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以“科技驱动、生态融合、品牌引领、要素协同”为核心,结合县域资源禀赋与国家战略,构建差异化的产业升级路径。通过顶层设计、全链协同、政策赋能,最终实现产业增效、农民增收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。
作者:谌建章,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、特色产业专业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兼秘书长
时政资讯
-
•
-
•
-
•
-
•
-
•
-
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