县域经济发展将在中国经济转型、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以及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,呈现多维度变革趋势,并衍生出结构性机遇。
一、县域经济发展趋势
1.政策红利持续释放
乡村振兴战略深化:中央财政对县域基础设施(交通、水利、数字基建)的倾斜力度加大,城乡融合政策(如土地流转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)加速资源要素流动。
“双碳”目标驱动:县域成为新能源(光伏、风电)开发、生态修复的核心载体,绿色产业政策(如碳汇交易试点)逐步落地。
2.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
农业4.0模式兴起:AI监测、无人机植保、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渗透农业生产,智慧农场和订单农业占比提升。
制造业“下沉式升级”:东部产业转移与本地特色工业(如农产品加工、零部件制造)结合,推动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场景在县域落地。
3.消费市场结构性扩容
县域消费升级:下沉市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(年均增速约6%-8%),带动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居、健康服务等需求爆发。
本地化电商生态成型:直播电商、社区团购与县域供应链深度融合,区域品牌(如地理标志产品)加速出圈。
4.人口与人才双向流动
返乡创业潮:政策扶持(如税收减免、创业孵化基地)吸引城市技术人才、新农人返乡,带动县域创新活力。
“银发经济”需求增长:县域老龄化率高于城市,催生康养服务、医疗配套等产业需求。
5.区域协同与城市群辐射
都市圈外溢效应: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城市群周边县域承接卫星城功能,发展“配套经济”(如物流仓储、休闲文旅)。
县域经济带形成:跨县域产业链协作(如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分工)提升整体竞争力。
二、县域经济核心机会
1.现代农业与食品工业
高附加值农业:预制菜、功能食品(如药食同源产品)加工产业链;垂直农业(植物工厂)技术应用。
冷链物流网络:县域冷库、生鲜配送中心建设需求激增,冷链技术(如光伏制冷)成投资热点。
2.新能源与绿色经济
分布式能源系统:县域光伏整县推进、生物质能(秸秆发电)及储能项目;碳汇交易试点(如林业碳汇)。
循环经济产业:废旧资源回收(如动力电池、农膜)、生态修复工程(矿山复绿、流域治理)。
3.数字经济与服务业创新
县域云服务:政务云、农业大数据平台搭建;中小企业SaaS工具(如ERP、营销系统)普及。
文旅融合业态:非遗文化IP开发(如手工艺体验)、近郊微度假(露营、研学)项目。
4.民生与公共服务补短板
县域医疗升级:二级医院专科建设、远程诊疗系统;康养社区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。
职业教育培训:针对本地产业(如电商、智能制造)的技能培训学校与产教融合基地。
5.金融与资本赋能
普惠金融创新:供应链金融支持小微农业企业;绿色债券等。
作者:谌建章,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、特色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