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我国县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。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下,县镇特色产业的品牌化发展已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、实现差异化突围的重要路径。品牌不仅是企业或产品的标识,更是文化价值、品质承诺与市场信任的载体。对于县镇经济而言,品牌内涵建设需从“资源禀赋”向“价值创造”跨越,从“产品输出”向“文化赋能”升级,从“区域标签”向“产业生态”延伸。
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云南考察时指出,各地资源禀赋、基础条件等不同,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,遵循经济规律,突出自身特色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。
今年以来,提振消费、扩大内需不仅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,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、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关键所在。2025年4月14日,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,由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“2025消费发展研究成果发布活动”在海南海口举行。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活动期间接受了记者采访。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《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、破解乡村振兴困境的关键路径。
可学了那么多年数学,在离开学校后,大部分人能保留的数学知识运用只剩下四则运算。我们做的数学题,上的数学课到底有什么用?本期《大国院士》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,为你揭秘他眼中的数学世界。
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、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,耕地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。特别是在2025年是一个重要节点,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耕地的数量问题,还要考虑耕地的质量、生态功能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。因此,准确预测耕地发展趋势,对于确保粮食安全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及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。 本文将结合当前农业发展趋势、地方案例、国家政策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,分析202
县域经济发展将在中国经济转型、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以及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,呈现多维度变革趋势,并衍生出结构性机遇。 一、县域经济发展趋势 1.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乡村振兴战略深化:中央财政对县域基础设施(交通、水利、数字基建)的倾斜力度加大,城乡融合政策(如土地流转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)加速资源要素流动。 “双碳”目标驱动:县域成为新能源(光伏、风电)开发、生态修复的核心载体,绿色产业政策(如碳
现代社会中,农业不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样,也不只有大机器纵横阡陌的壮观景象,农业也可以很精致、很美好,也可以是梦想中的田园模样。而实现这一梦想的,便是创意农业。 “创意农业以农业为基础,融合科技、自然、生态、文化、艺术等多种元素,既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帮助,也正在把农业变成了真正的诗和远方。”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五届成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上,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、研究员杜志雄表示。 中
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谌建章 清晨,贵州的茶园薄雾弥漫;傍晚,广西的百香果田飘散着清甜的果香;深夜,云南的鲜花从斗南市场飞向全球。这些场景,不仅是一幅幅乡村美景,更是中国县域经济的缩影。地方特色产业早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 如果把中国县域比作一台机器,特色产业就是它的发动机。无论是“赣南脐橙”还是“安吉白茶”,这些产业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和经济价值,还勾勒出各地的发展路径。今天,
地方特色产业如何实现品牌化:从中国实践看全球竞争力 谌建章 从“土特产”到“品牌”的思考 在一个县城的小巷里,一个经营土特产的小店主感叹:“我们的苹果甜得像蜂蜜,但卖价却总赶不上进口水果。”而另一边,贵州茅台的股价突破两千元,成为“国酒”的代名词。这样的反差背后,是地方特色产业从“土特产”到“品牌”的漫长蜕变。 这不仅关乎经济发展,更关乎中国文化与地方优势资源如何在全球市场中实现价值最大化。 在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