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> 智库 > 专家观点 > 品牌内涵建设路径与思考——以县镇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视角
品牌内涵建设路径与思考——以县镇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视角
2025-04-30
阅读 : 4
谌建章  

一、品牌内涵建设是县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

当前,我国县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。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下,县镇特色产业的品牌化发展已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、实现差异化突围的重要路径。品牌不仅是企业或产品的标识,更是文化价值、品质承诺与市场信任的载体。对于县镇经济而言,品牌内涵建设需从“资源禀赋”向“价值创造”跨越,从“产品输出”向“文化赋能”升级,从“区域标签”向“产业生态”延伸。

二、品牌内涵建设的核心维度与逻辑框架

1.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

县镇特色产业的品牌内核需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。例如,浙江安吉的“竹产业”品牌以“中国竹乡”为文化原点,将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,构建了“生态+文化+产业”的立体品牌体系。建议通过非遗活化、故事IP打造等方式,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品牌资产。

2.品质标准的系统性构建

品牌内涵的根基在于品质公信力。需建立覆盖“生产标准—认证体系—溯源机制”的全链条质量保障系统。以山东寿光蔬菜为例,其通过“标准化种植+数字监管+品牌授权”模式,将“寿光标准”升格为行业标杆。

3.价值共创的生态化思维

县镇品牌需突破单一主体局限,构建“政府引导+企业主体+农户参与+社会协同”的生态网络。如福建武夷山茶产业通过“区域公共品牌+企业子品牌”双轨制,实现品牌价值共享与风险共担。

三、县镇品牌内涵建设的现实困境

1.文化空心化:部分品牌停留于表面符号,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转化;

2.标准碎片化: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区域公共品牌易陷入“公地悲剧”;

3.传播粗放化:过度依赖传统营销,数字化、体验化传播能力不足;

4.生态脆弱性:产业链协同不足,抗风险能力较弱。

四、品牌内涵建设的创新路径

1.“文化赋能+场景革命”双轮驱动

打造“文化体验工坊”“产业主题小镇”等沉浸式场景,将品牌故事转化为消费体验;

利用短视频、元宇宙等新技术构建数字文化IP,扩大品牌传播半径。

2.“标准引领+数字治理”双向突破

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特色产业团体标准,建立动态质量监测数据库;

推广区块链溯源技术,实现“从田间到餐桌”的全流程透明化。

3.“全域品牌+精准细分”协同发展

构建“区域公共品牌—企业品牌—产品品牌”三级体系,形成品牌矩阵;

针对Z世代、银发经济等细分市场开发定制化子品牌。

4.“产业融合+绿色转型”价值升维

推动“特色产业+文旅+康养”跨界融合,拓展品牌价值链;

将“双碳”目标融入品牌建设,打造绿色认证、低碳标签等新竞争力。

五、政策建议与机制保障

1.强化顶层设计:将品牌建设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,设立专项扶持基金;

2.完善人才支撑:培育“新农人品牌官”,引入专业智库提供品牌咨询服务;

3.创新金融工具:探索“品牌价值质押融资”“地理标志保险”等新型金融产品;

4.构建评价体系:建立涵盖文化价值、市场认可度、可持续发展力的品牌指数。

以品牌内涵建设重塑县镇经济竞争力

在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下,县镇特色产业的品牌内涵建设既是经济命题,更是文化命题、治理命题。唯有以文化铸魂、以品质立身、以创新驱动,才能将“土特产”升级为“金名片”,让县镇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特色产业专业委员会将持续发挥平台作用,推动形成“一镇一品、一县一业”的品牌发展新格局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。

作者:谌建章,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、特色产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。

编辑:信利梦,一审:王琛,二审:谌建章